停车场道闸防跟车技术主要解决车辆尾随前车强行通过闸机导致的逃费或非法闯入问题。以下是当前主流的实现方案:
通过多类传感器组合判断车辆位置和行为:
感应线圈+红外检测
在道闸前后分别部署地感线圈(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结合红外传感器检测道闸下方物体。控制器需同时确认第二传感器信号消失(车辆驶离)且红外信号无触发,才关闭道闸。若后车紧跟前车,红外传感器持续触发可阻止道闸关闭。
激光扫描定位
部分系统在档杆下方安装激光发射点阵,通过地面接收点阵计算车辆轮廓,精准定位车尾位置,联动电磁限位杆在车尾形成物理屏障。
典型方案对比表:
传感器类型 | 检测目标 | 防跟车作用 |
---|---|---|
地感线圈 | 车辆金属底盘 | 判断车辆位置和移动方向 |
红外对射 | 道闸下方物体 | 防止闸杆下落时砸车或漏跟 |
激光点阵 | 车辆三维轮廓 | 精准定位车尾生成拦截屏障 |
超声波测距 | 车辆间距 | 动态判断跟车意图 |
在出口处设置前后两道闸机(辅助闸+主闸),间距约一个车身长度(4-5米):
工作流程
车辆先通过辅助闸→辅助闸落杆→摄像头识别车牌→缴费后主闸开启→车辆驶离后主闸落杆→辅助闸重新开启。
防逃费机制
在闸机后方加装可升降横梁,结合图像识别动态调节高度:
未缴费车辆拦截
识别尾随意图且未缴费时,横梁降至前挡风玻璃高度(约1.2-1.5米),迫使后车停车。
已缴费车辆管控
横梁降至前机盖高度(约0.6-0.8米),既保证车牌被摄像头捕捉,又避免跟车过近。
开闸信号队列管理
车检器触发开闸信号后,若闸机处于开启周期,新信号转入等待区,直至闸杆完成“抬杆→落杆”全流程才处理下一请求。
跟车类型针对性处理
A类(前车有卡/后车无卡):前车驶离后落杆,后车触发地感但无开闸权限。
B类(双车有卡):短时间二次开闸,结合防砸传感器确保安全。
减速带+隔离装置
识别区前80cm设置减速带,强制降速至5km/h以下;隔离机动车道避免行人干扰识别。
地感线圈布局
触发线圈距读卡器4-5米,落杆线圈在闸杆下方,利用车长+安全距离阻断后车读卡。
四重防夹机制:摆臂遇阻立即停止,力度低于人体承受阈值。
断电自动敞通:UPS电源保障断电时闸臂打开,满足消防要求。
声光报警:检测反向闯入或尾随时触发警报。
当前系统正从单一传感器向多模态融合感知升级,例如结合毫米波雷达与AI视频分析;同时自适应决策成为重点,如根据排队长度动态调整拦截距离。这些演进将进一步提升通行效率与安全性。